第90届中国国医节——传承创新,弘扬中医精髓文化
来源: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医院 发表时间:2019-03-17 11:50 已阅读:次
每年3月17日是中国国医节,这是中医药界一个重要的纪念日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涌现出像扁鹊、张仲景、华佗、孙思邈、李时珍等历代名医,为人类留下珍贵的医学典籍及丰富的中医文化。中医文化发展到今天,我们要传承创新,弘扬其精髓,努力提高传统中医文化的价值性和创造性。
中医传统文化
中医基础理论之首——《黄帝内经》
《黄帝内经》集论述中医基础理论,从问世之日起,便标志着传统中国医学已基本具备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。后来中医学的发展,无论是基础理论方面,还是在基础理论对临床医学各科的指导方面,大抵都是以《黄帝内经》为基础,再结合各自不同的研究探索,进一步发展而来。
辨证论治群方之祖——《伤寒杂病论》
《伤寒杂病论》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之下的临床医学书籍,它能够融会贯通地把《黄帝内经》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去,把辨证论治等原则大法,灵活而又具体地体现在对于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断、治疗过程中,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。
本草药物学之源——《神农本草经》
《神农本草经》是迄今所知中医药发展史上首部成体系的本草药物学专著。现在一般认为,汇集成书的年代应在两汉时期。但原书早已失传,现在所能见到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一般是明清时期和近代学者,从传世的其他文献资料中整理而得。此书对后世中医学本草药物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中医学组成部分
经络学
经络学是指人体经络与穴位的学科。经络系统即分形经络,是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。穴位即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,比较重要的是上丹田和下丹田。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、协助疾病诊断,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。
针灸学
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研究经络、腧穴及刺灸方法,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。针灸学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经络、腧穴、针灸方法、临床治疗、针灸医经医籍、实验针灸等。
方剂学
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,也是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方剂学在辨证审因,确定治法的基础上,按照组方原则,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,酌定合适的剂量、剂型、用法。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。
中医创新
创新是为了给中医创造更大的价值,创新是手段,发展才是目的。中医创新要建立在中医本色之上,缺少中医本色的创新则不属于中医。所以,突出中医本色是中医创新的基本前提。
中医传统只能继承不能远离,没有继承就没有中医的发展创新。当然,继承是要批判地继承,因为传统中有先进的,也有落后的。在继承先进的同时,落后于时代发展的、不再适应时代需要的东西也会被逐渐远离。如果把中医创新简单看成是远离传统,则是将中医传统与创新对立起来,否定了传统与创新的内在联系。
正确的理解应该是,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,而不是远离。中医创新不是与中医传统的断裂,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,是辩证地进一步发展。在思维方式、理论基础、方法应用都能统一到中医学的本根上,相互贯通,相互说明,成为中医学血脉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-
在新浪微博关注我们
-
在腾讯微博关注我们